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原创

2020-04-22 10:28:32 来源:皮卡网 作者:皮卡网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作者:evangelist、Vega


  编辑:张瑞


  设计:汪琪


  对于爱车之人,车并不是工具,而是载着我们日行千里的宝马良驹,是我们忠实可靠的伙伴。对于长途穿越的自驾爱好者来说更是如此。经常听到卡友们聊车,热衷讨论的话题集中在某某皮卡的性能如何、带不带锁、动力如何等,但我认为,自驾穿越这件事儿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人的观念千差万别,对皮卡的认识会投射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我们在西行漫迹的旅途中穿越了不少国家,一边走一边观察,各国人民对车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很有意思。(编者注:想了解“西行漫迹”系列可点击《开着皮卡去欧洲  单车穿越21国35000公里》)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自驾出国,最重要的手续是ATA单证册,就是汽车的护照,具体信息可以参考ATA官网上的介绍,也可以点击《满洲里口岸—车辆出境手续(ATA单证册)》一文,了解相关手续办理的讲解。此外,将驾照、行驶证做俄语公证(如果去意大利自驾,还要找使馆做单认证),另外还要记得在当地国家购买车辆保险。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过俄罗斯边检的时候要把所有行李都搬出来,是全部行李,通关用时5个小时!


  由于远东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刚一入俄罗斯,公路上就能嗅到浓浓的战备味道。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成队的乌拉尔4320是军队运输的主力,不要跟得太近,也不要追着拍照,会遭到呵斥。


  在广袤的俄罗斯国土上,几乎没有高速公路(除了莫斯科周边),普通公路是绝对主角,其等级和中国县道差不多,有时候连乡道都不如。只有双向两车道,小汽车和大型货车混行,在基建高能的中国人面前,会让你直呼路况很差。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俄罗斯很多车辆破破烂烂的,路上的飞沙走石让它们灰头土脸,当地人认为车是代步工具,抛锚了才去修理。外形暴躁的军用卡车,破烂不堪的小汽车,可见战斗民族对车辆的粗犷。不过不要被这些表面所欺骗,当我们行驶在公路上时,感受到的却是俄罗斯人的绅士与温柔。


  如果前方有大型货车,紧随其后的小汽车只能借道超车,由于货车体积大,很难看清对向车道是否有来车。在俄罗斯,前方货车司机会帮忙“观察”,如果可以超车,他们会打右转向灯提示,将货车尽可能靠右行驶,方便后方小汽车超越;但如果对向有车,他们会打左转向灯,将车靠近路中线行驶,“阻止”超车。当我们成功超车之后,打几下双闪,以表谢意,这就是友好的“汽车灯光语言”。是不是很暖心?我入乡随俗,以这种方式和货车互动后,货车司机还会闪两下远光回应我。虽然长途驾驶枯燥,心情可是愉悦的。俄罗斯司机们良好的习惯,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地广人稀的平原,途中很多服务区就是一块空地,孤零零的伫立着两个旱厕,里面的景象惨目忍睹,扑鼻而来的气味令人“流连忘返”。不妨带个移动马桶,再配个帐篷,轻松解决如厕问题!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两个城市间的距离动辄五六百公里,即使只有三百公里,糟糕的路况根本无法高速行驶,开五六个小时很正常。如果再遇上修路,只有一条车道可以使用,那时间就更长了。因此路边总能看到汽车旅馆,供司机休息、吃饭、洗澡、住宿,还有免费供车辆检修的栈桥。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大红连续跑了11000公里不得不更换机油,被迫停在路边服务区,自己动手上阵,配上超市里买的漏斗,这样就不会遗洒啦。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35000公里的行程,大红一共保养了四次,其中三次是在俄罗斯,物价便宜,我们可以用好一点的机油。


  第一次保养是在乌兰乌德,自己带了抽油器进行换油作业,效果并不好,费时费力。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无奈找当地修理店帮忙。这里的修理店分门别类,术业有专攻,有只负责换油保养的,有专攻轮胎更换的,就连洗车行也只坚守自己的核心业务,不会踏足非专业“领域”,不懂俄文的我们咨询了好几家才找到。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不巧这里没有大红需要的型号,只能用0W-40的对付一下,两桶4升加上工时费,一共5000卢布(约合500人民币)。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一套发动机底护板和一块油箱护板,无疑多了一份保障;再加上一套平衡杆,即使拉上一车辎重,过弯道时也是稳稳的。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跑了7000公里,大红前风挡撞满了飞虫,玻璃水的补充也得跟上,一大桶4升,199卢布(不到20人民币)。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店里皮卡的机油广告,战斗民族不管什么都当坦克开!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除了机油,汽油价格才是真正令人兴奋的,95号汽油4.5元/升(人民币)。在俄罗斯加油和国内的习惯有所不同,需要先计算好自己要加多少,去柜台交钱,再回来给车加油,这就需要对自己车辆的油箱容量做到心里有数。


  我就吃过亏,买多了汽油,幸好有预先准备的油桶,要不就只能给后面的人做贡献了。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俄罗斯实在太大了,汽车是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每个城市都有像奥特莱斯一样的汽车零配件销售中心。路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汽车,既有左舵也有右舵车,还有不同年代的车。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在商城里转转,这是俄罗斯冬季一定要使用的“钉胎”,换装钉胎之后,需要在后风挡贴上警告标志。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夜晚的城市,汽车也随之换上一身靓丽的装束,出现在五光十色的街道,仿佛参加一场盛大的派对。今晚不做饭,来一顿“开封菜”最亲切。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饱餐一顿,继续寻觅,“暴躁”的乌拉尔换上火红的外衣,俨然成了这里的守卫者。而街边可爱的小餐车,则让街道增添了几分轻松惬意,仿佛整座城市都是可以移动的。移动餐车里的帅气小哥儿热情地招呼我们来尝一尝特色饮料(别整伏特加……喝酒绝不开车)。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经过伏尔加格勒的时候,在斯大林酒店门前看到一辆长城皮卡,在国内从来没见过,有点像以前的“赛弗”。仔细看,它没将前轮摆正,为的是冬天道路结冰时不至于溜车,即使还未到寒冬,如此停车已经成了人们的习惯。


  在国外看到咱自己的皮卡,心中总会期待,终有一天我会开着我们自己的品牌,完成环游世界的梦想。


  其实在出发前,我对比过三款皮卡,上汽大通T60、长城风骏6郑州日产纳瓦拉,无论从价格还是性能上,前两者都占有巨大优势,但考虑到自己是单车长途穿越,需要一款皮卡,它不会把我扔在半道上,即使抛锚了我也能迅速找到对应的维修店。为此,我特意到官网查阅,了解到大通在澳洲有优势,而长城专攻俄罗斯、白罗斯、意大利和东欧国家,只有日产的销售网络遍布我所经过的所有国家。本着能卖必能修的原则,单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做出选择。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途中还遇到不同国家的摩托车友骑行穿越,相比汽车,更需要体力与耐力!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不光汽车、摩托车,在我看来俄罗斯是一个对机器非常着迷的国家,这不,途径小镇广场,欢迎你的是一头“雌鹿”(Mi-24武装直升机)。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纪念馆中,同样充斥着各种轮式展品,从国人熟悉的“长江750”到威震二战的“喀秋莎”火箭炮,无不向你诉说这个国家的车轮滚滚。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俄罗斯人不随便对陌生人笑,但当你递上一瓶“Chinese Vodka”之后,他们的热情会像火山一样迸发,用力跟你握手。


  继续行驶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平原时,身边的瓦滋猎人、旅行者、爱国者、拉达尼瓦、乌拉尔、卡玛斯汇成一股钢铁洪流,展示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汽车的热爱,以及他们的雄心壮志……


西行漫迹(二)——车轮上的战斗民族


  作者简介:


  evangelist,男,80后,一个被理工科耽误的文艺旅行美食家,爱车爱玩爱琢磨,改装车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更好的看世界。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极度沉迷,比如模型、啤酒、旅行。拥有一辆皮卡,单人单车穿越21国35000公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车行天下。


  Vega,80后,女,作为一个“不辞职,去旅行”的坚定支持者,用“享受却不浪费,节省并不抠门”的态度去旅行,曾去过40个国家旅行,数字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旅行让我有了一颗更加包容的心,一双更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的旅行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世界的美好。


  【皮卡网独家报道,禁止转载。如果你也是有故事的皮卡人,欢迎来这里讲述】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