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落叶:访一汽原副总工程师朱德照
2015-07-01 19:34:54 来源:皮卡网 作者:admin
人的一生总要面临很多选择。
50年前,西湖边上的一个热血青年坚定地选择了北上,从杭州到长春、从长春到天津。
50年的岁月轮回,如今,这个青年已经成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
蓦然回首,他和他所代表的一代人已把全部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中国汽车。
今天,在中国汽车工业诞辰将近50年的日子里,记者有幸和老人一起重拾他生命里一片一片落叶,体味一段鲜活的汽车人生。
1971年红旗轿车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生产102辆
一个富家子弟的人生选择
当时中国的重工业在东北,我们又都是学工科的,看到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和一大批同学就选择了东北,我的三个志愿全部填了东北。在汽研中心家属区,朱老师的书房里,他的回答还是不能揭开记者的疑问为什么一个从小在风景如画的杭州长大的孩子竟然对遥远、寒冷、贫瘠的东北有着如此深厚的向往?于是,记者试图通过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寻找他毅然北上的动力。
朱老的父亲家是当时扬州八大盐商之一,母亲家是盐官,两家都很有钱,父亲毕业于南洋工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大,母亲上了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4岁时,父亲送给朱德照一辆儿童汽车;6、7岁时家里买了轿车,晚饭过后,父亲就带着孩子们去兜风,朱德照总是坐在父亲旁边,一边欣赏风景,一边看父亲如何开汽车,童年的生活让小朱德照和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用朱老现在的话说:我从小就很喜欢汽车。
1971年一汽汽车年产量达到6万辆
朱德照8岁时,全家人为了躲避日本侵略,逃到了云南,在那里,朱德照进入了教会学校,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音乐。16岁,朱德照回到杭州,继续在教会学校深造。19岁,他考上浙江大学,在机械系主修内燃机动力专业,课程涉及许多汽车专业的内容。
19岁之前,朱德照和他那一代青年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一样,所有知识青年的心里也荡漾着巨大的波动中国的青年应该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根据朱德照的家庭环境和他所接受的教育,他的人生选择应该是多样的。
说句老实话,如果不解放的话,肯定出国了,当时我爱人已经考取了美国印地安那州的圣玛利亚女子大学,但是解放了,共产党来了,新中国成立了,这种念头就没了。朱老说出了他的心里话,那时候,国民党很腐败,我父亲在铁路上工作,工资一发下来就要去换大头,当时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经济形势很不稳定。国民党撤退的时候到处去抢东西。共产党则完全不同,5月3日杭州解放,解放军进城之后从来不敲老百姓家的门,由于没有地方住,下雨的时候只能睡在门廊下面。纪律之严明让人感动。
应该说,从杭州解放的时候,朱德照就坚定了留下来建设祖国的决心。1952年大学毕业,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他们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东北。1953年3月,他来到了长春,开始了漫长的汽车生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首先是一个爱国青年,然后才是一位汽车工业的创建者。
遥远而清晰的记忆
有些东西现在想起来好象就是昨天的事情,朱老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在这位73岁老人的记忆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这样遥远而又异常清晰。
条件很艰苦,当时的长春就是一块空地,什么都没有,我们住的地方只有用草垫子搭的地铺。但是,那时候的学习劲头真是足,我相信这个年代的人不会有那样的劲头。
从1953年3月到7月15日的奠基,朱德照和他的同事们忙着一汽的筹备工作,从苏联来的大量资料全都是俄文。我们当时住在市里,离厂区很远,因为宿舍的条件很差,根本没法学习,我们技术处的人一般学到晚上9点半之后才离开厂区,厂里专门有一趟车等着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俄文要学,设计要重新学,制图都不一样,苏联用第一象限,我们当初学的是第三象限,完全反过来了。所有的东西全都要从头学起,有很多东西要翻译。
后来,我们住的地方近了,一个原来的日本兵营经过重新修整后,成了我们的宿舍。春天,由于房子只有一个顶棚,没有天花板,晚上回去之后床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灰,冬天非常冷,厕所是露天的,零下30多度的天气上趟厕所简直太痛苦了。搬过去之后,宿舍到厂区步行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不用等班车了,我们晚上常常看书到10点、11点多钟。有一次,夜里11点钟的时候,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差点遇到狼,那叫声离我很近,真是太恐怖了。
从那以后,学习的地点从厂区搬到了宿舍,学习的时间又在向后延续。
我们就趴在床上,用一个饼干筒当凳子,用床当桌子,每天看书都要到晚上11、12点,饿了就从饼干筒里拿点饼干。当时,我23岁,我的同事支德瑜已经30出头了,但是学习的劲头一点不比年轻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