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铃·溪桥工程大理站圆满落幕
2015-07-01 11:30:37 来源:皮卡网 作者:admin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本次“江铃·溪桥工程长江溯源之旅”活动的收官站。经过20多天的奔波,12月3日,江铃慈善行爱心车队终于抵达这片被称为“风花雪月”的美丽土地。当日上午,60多名各方代表云集大理恒源汽车江铃展厅出席启动仪式,并共同庆贺“长江溯源之旅”的圆满完成。
一座不能称作桥的桥
简短的启动仪式结束后,20多辆由江铃各款车型组成的爱心车队从展厅出发,前往60多公里外的大理洱源县三营镇新联村。
在村中一条小河上,有一座用几根绑在一起的水泥电线杆架起的小桥,“别说走在上面,就是看着我就觉得头晕。”一位车主不由感慨。
三营镇新联村的桥
村支书向大家讲述了几十年萦绕在村民心头的噩梦。新联村有4000多人,多数是白族。由于贫困,村里一直没有一座像样的小桥,每到夏季汛期来临,泛滥的河水便阻隔了村民的出行,要绕行五六公里才能出村。
主持人正在用竹竿试水深
2001年,村里的电网改造时,淘汰下一些旧的电线杆。村子里的人看见撂在路边的电线杆,有些人想起了这条没有桥的小河。大家一起把电线杆搬到河边,经过简单的加工,一座不能算作桥的桥搭在了河上。那阵子,村民们都在为拥有了小桥而兴奋。
但是时隔不长,村民们便发现,这座小桥很不安全。桥很窄,没有护栏,人走上去稍不留意便有滑落河中的危险。下雨后,水泥杆变得更滑,过桥就更加危险。村支书动情地告诉大家,小桥搭起来后,每年都有大人或者孩子从桥上落水的事情发生,孩子们上学更让家长牵肠挂肚。
曾经落水被救的小男孩讲述他落水的一幕
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告诉大家,经过对新联村缺桥状况的实地考察,组委会决定为该村援建一座便民桥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江铃·溪桥工程项目援建的第118号便民桥。在当地扶贫办的大力配合下,便民桥有望在明年春季建成并投入使用。
村支书告诉爱心车队,你们为我们将要建造的便民桥,让我们的村民结束了多少年无桥的历史,以后村民就可以方便地通过这条河去种地,把大蒜、蚕豆拉到城里,孩子们也可以安全地去上学,再不让大人担心了。
村子里一位叫李玉坤的老汉激动地说,你们为我们将要建造的便民桥是新联村的幸福桥、致富桥,村子里的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两位特殊来宾
大理站爱心车队中,有两位特殊的客人来自河南周口的付春生和来自江西宜春的张希,两人都是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在今年下半年举办的“溪·桥”拍客大赛第一轮和第二轮比赛中,两个年轻人的作品先后获得一等奖,主要奖励就是由“江铃·溪桥工程”组委会为其所在村庄提供便民桥援建资金。
这也是已经开展了十一次江铃慈善行活动第一次邀请大学生村官参加活动。组委会官员告诉记者,邀请他们参加活动,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村官的代表能够亲身体验便民桥带给援建地村民的便利,感受溪桥工程的实际意义。憨厚的付春生说,看到这里的村民对于便民桥的渴望心情,让我坚定了尽快把我们村便民桥建好的信心。张希姑娘说,参加这次拍客大赛,让我最为感动的是,我们村的村民得知有人将为村子提供建桥资金,很快便自发筹集了2万元的资金,用于修桥前的铺路等准备工作,明年三四月我们村的村民便可以使用新桥了。
新联村的村支书为江铃厂家代表献上锦旗
爱心车队离开小河时,付春生和张希依然与新联村村支书交谈甚欢。从适合当地的经济作物,谈到这里的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说到未来的新农村改造。
两位特殊的客人正在和新联村的村支书交谈
快乐慈善
离开新联村,爱心车队来到相距不远的海西小学。校园外,迎候车队的是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和妇女。车队的人们把捐赠物资搬到校园的空地上。看到了新电脑、新书籍、新文具、新校服以及篮球、排球、跳绳等体育用品,发自内心的喜悦让孩子们脸上乐开了花。
村民身着盛装欢迎爱心车队的到来
今天海西小学的校园宛若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为爱心车主表演了唱歌和舞蹈之后,村子里的白族村民也为爱心车队跳起了民族舞蹈。伴随着欢快的民族乐曲,数朵金花翩翩起舞,旁边的不少村民随曲哼唱,校园气氛升入高潮。舞蹈中,金花们开始邀请爱心车主入列一起舞蹈,车主们欣然应邀,学着金花的舞步,手舞足蹈。笑声、歌声融成一片。
金花们与车主一起跳舞
更让爱心车主们感到惊喜的是,村里的妇女们还准备了拿手的“霸王鞭”舞蹈,而且参加舞蹈的不仅有村里白族妇女,还有数位上岁数的老奶奶。她们手持霸王鞭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躯,形成各式优美舞姿和动作。老奶奶似乎完全沉浸在舞蹈中,如醉如梦。此时的校园,已化作节日的舞台,跳的奔放,看的痴迷。
云南的民族舞蹈“霸王鞭”
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负责人说,慈善是一件让施行者和受益者双方都感到快乐的事情。慈善让受益者得到帮助,获得幸福,他们当然快乐;而施善者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所以心感快乐。因此溪桥工程一直倡导“快乐慈善”,强调在快乐中行善、在行善中体味快乐,大理站爱心捐赠活动很好体现了这一理念。
这天的大理天空,清澈如洗;结束了“长江溯源之旅”之旅的人们的心中,荡漾着同一个声音:村民们、孩子们,我们还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