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走到台前 江淮品牌历史回顾
2015-08-19 11:28:53 来源:皮卡网 作者:zhenxiao
如果你是对国内汽车行业有一定了解的“非初级”用户,那么江淮的名字你一定烂熟于心,不过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江淮”这个名字似乎还是有那么点儿陌生。在商用车领域默默耕耘了几十年,江淮终于在近些年决心走向台前,真正向乘用车领域进军。或许“不温不火”、“销量平平”是目前江淮身上抹不掉的关键词,然而江淮品牌的发展真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中庸甚至平庸吗?它又有着怎样艰辛、坎坷的发展历程?本篇文章我们将为您详细讲述江淮品牌历史,敬请关注。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淮就已经在国内商用车市场站稳了脚跟,只不过由于缺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乘用车产品,江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徘徊在人们视线的边缘。近几年经过几番“伤筋动骨”般的战略转型,江淮品牌已经开始正式向乘用车市场进军,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国内乘用车市场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关江淮汽车的历史,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1958-1970年
众人拾柴火焰高 江淮抓住机遇应运而生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似乎江淮频繁出现在老百姓视线中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儿,其实这家企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在1958年,为了修建巢湖大闸安徽省成立了专门负责维修保养修闸机械的巢湖闸机械修理厂,顺利完成修建巢湖闸的任务后,时任修理厂厂长王庆源提出将这间修理厂升级为汽车配件厂,不但主营业务要从机械维修改为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房也要更大、更实用。
此后王庆源便立即向上级汇报,表明了他们想要将巢湖闸机械修理厂升级为汽车配件厂的决心。有些出乎预料的是,在当时中央主抓“一汽二汽”的大背景下,安徽省高层领导却非常支持巢湖人想造车的想法,很快将原水利厅仓库批给了巢湖人当做厂房。经过精心的准备与筹划后,王庆源一行人怀揣梦想从巢湖来到了合肥,来到了这片让他们扎根、奋斗的地方。
就在王庆源他们来到合肥后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于1962年在武汉举办了汽车产品订货会,这家刚刚准备要做汽车零配件业务的小公司也打算到订货会上去凑凑热闹,或许能在展会上找到商机。然而当时这家公司的状况是没有任何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工程机械,没有专业的工程师,只有几个懂得机械维修的技术工人,用今天的话说,当年的巢湖机械修理厂简直就是在“空手套白狼”。
不仅是没工人、没技术,新公司甚至连正规名称都没有,公章更是无从谈起。没名称没公章就不可能有企业愿意在他们身上下订单,危急之下修理厂两位技术员临时商议出了“巢湖汽车配件厂”的公司名称,随意刻了个“萝卜章”便赶赴了订单会的现场。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次巢湖机械修理厂的无心之举居然拿到了包括离合器、制动系统在内多达几十个小产品的订货合同,这让巢湖人在惊喜的同时又有些忐忑。
惊喜的是巢湖人发现原来国内对汽车配件竟有如此巨大的需求,这其中蕴含的商机自然不言而喻。忐忑的是当时巢湖人手中没设备、没技术,甚至连签订合同时的公章都是临时刻出来的,这几十份订单他们能顺利完成吗?此时摆在巢湖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在短时间内建起工厂,并顺利完成这批订单。
为了让公司有个正式“身份”,以王庆源为首的领导班子先后多次向省计委上报,要求将原来的巢湖机械修理厂正式更名为巢湖汽车配件厂。没几天报告批下来了,但批下来的公司名称却是“巢湖汽车修理厂”,仍与之前合同上的名称、公章不符。为此巢湖人又不断向上级做报告、写申请,终于在1964年拿到了正式身份,巢湖汽车配件厂也就此正式挂牌成立,而它便是江淮汽车的前身。
公司成立后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各大厂商需要的汽车零配件,这样一来巢湖人便逐渐与中汽公司熟络起来。同样是在1964年,巢湖人在中汽公司身上找到了机遇。由于当时南京汽车制造厂单一品种产品的制造批量不断扩大,他们想将1吨越野车及部分汽车发动机业务向外转移,中汽公司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很快便想到了正在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巢湖汽车配件厂,在中汽方面的帮助下,南汽很快便与巢湖人达成了合作意向,决定无偿转让1吨越野车整车制造及发动机项目。
项目有了,可前期启动资金、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工人依然是巢湖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刚刚建立的巢湖汽车配件厂资金极度短缺,想抓住这个机会继续发展下去,巢湖人就必须解决资金的问题。随后巢湖市政府亲自出面卖掉了几家原本隶属于公安厅系统的中小企业,并自筹资金开始了新厂房的建设。除此之外,他们还向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企业“求援”,希望他们能够提供一部分生产整车以及零配件所需的设备。求援消息发出后居然出人意料的得到了全国众多机械制造企业的支持,许多企业甚至愿意自掏腰包,免费将设备提供给巢湖。
至于生产汽车的技术人员,巢湖人吃的也是“百家饭”,南汽除了无偿将整条生产线转让给安徽,还向安徽委派了一个工程师专家组,就是为了帮助巢湖人造车。除此之外,巢湖人还在省委省政府的帮助下向一汽求援,并顺利得到了一个近20人的汽车工程师队伍。得到各方帮助的巢湖人自己也在想方设法挖掘人才,充实扩大公司的技术队伍,他们将公安系统中关押的20万名劳改犯摸了一遍底,挑选出了1200名有相关经验且案情并不重大的犯人,将他们抽调到工厂工作,表现好的还可以申请减刑。这批劳改犯中有搞设计的、有懂技术的,还有的在制造方面非常精通,巢湖汽车配件厂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造车的强大力量并顺利完成了订货会上的所有零部件生产。
很快,巢湖汽车配件厂便拥有了自主制造整车的能力,并被国家划归为军工企业,主要为军队提供车辆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虽说解决了生产力的问题,但是安徽巢湖汽车修理厂却并未生产出任何一台1吨越野车,他们的主要工作仍是生产汽车零配件。
每次写自主品牌历史总避不开10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江淮也同样如此,由于当时厂长王庆源曾在文革期间被批斗、降职,因此安巢湖汽车配件厂也一度陷入混乱。不过一心想要自己造车的巢湖人很快便将局面稳定下来,决定以当年南汽“跃进卡车”也就是嘎斯51为模板进行修改,生产一款2.5吨级别的平头卡车。
1968年4月,靠着东拼西凑的设备和各方支援的技术人员、工人,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诞生,虽说这台完全由工人手工打造的汽车有着不少缺陷与漏洞,但安徽人还是满怀信心的将这个喜讯上报给了中汽公司,中汽相关领导得知后非常高兴,要求他们尽快将这台车带到北京,让中央的领导们参观、评判一番。除此之外,安徽还向中央正式提出了上马汽车项目的计划,想借此机会得到中央的认可。
进京接受检验的结果可想而知,这台载货汽车受到了国务院农业部部长余秋里的高度赞赏,在鼓励巢湖人继续坚持生产汽车的同时也表示将大力支持安徽上马汽车项目。就这样,安徽巢湖汽车制造厂正式走上了整车制造的道路。正式确定整车制造业务后的头等大事就是生产汽车向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献礼。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个任务无疑就落在了刚刚具备整车生产能力的巢湖汽车制造厂身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生产汽车向九大献礼”成了全厂职工生产汽车的巨大动力,凭着满腔热情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巢湖人在1969年九大召开前生产出了20台汽车,顺利完成了任务。
第一批汽车出产后,工厂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这批车定名为“江淮牌”,并提出将巢湖汽车制造厂的名字变更为“江淮汽车制造厂”。工厂将这两个命名方案上报当时所属部队领导后不久便得到了回复,部队完全同意工厂的报告意见,并很快批复将这台车命名为“江淮牌”,工厂更名为“江淮汽车制造厂”,至此,巢湖人实现了他们想要造车的梦想,但造车的道路却并非是一帆风顺。
1970-1996年
转型商用车生产商 江淮汽车制造厂迎来新变革
其实在江淮汽车制造厂生产汽车为九大献礼的同时,全国上下已经开始经历文化大革命,江淮汽车制造厂虽然隶属于军队,但还是无法避免工厂内技术人员被打倒、被降职的情况,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小心翼翼”的度过了这个时期。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江淮汽车制造厂在新一轮整合后脱离军工企业背景,被划归至机械局管辖。
此后江淮汽车制造厂便一直在省机械局领导下生产汽车零配件及部分商用车型,几乎不涉足乘用车领域,也正是因此,江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属于“只干活、不出名”的阶段,只有在某些军队及工程车辆身上才能找到“江淮”的字样。由于这期间江淮汽车制造厂留下的资料实在太少,因此文章中介绍的重点将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进了各行各业,我国汽车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乘用车领域更是迅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此时江淮汽车制造厂由于并不熟悉乘用车业务,想向这个市场发展其实并不容易,江淮汽车制造厂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对企业进行第一次转型,将精力投入到客货车底盘领域,着重研究生产客车、货车底盘。
通过与国外知名厂商在资金及技术方面的合作,1990年,江淮创造性的开发出了一款客车专用底盘,结束了我国长久以来客车只能由货车底盘改装而来的历史,也让江淮在客车底盘领域站稳了脚跟。同年5月,36台轻卡及24台使用江淮底盘的客车出口至玻利维亚,代号为HFC6700的客车底盘也在同期被列入1990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江淮汽车制造厂此后还与天津“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合作,继续钻研开发新的客车底盘。
两年后,江淮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台后置发动机底盘HFC6702KY,当时江淮生产的HFC6702KY、HFC6601KY以及HFC6782等客车专用底盘几乎代表了我国国内6-8米客车底盘的最高水平,而这三款底盘也基本垄断了当时的国内中型客车市场。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公共交通车辆长期处在超载及低速工况下,频繁的起步、加速需要客车在较低转速区间内拥有更大的扭矩,更充沛的动力输出,这也为客车底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4年4月,江淮汽车制造厂在HFC6700系列客车底盘的基础上,升级开发出了HFC6703KAY型底盘、HFC6605系列底盘及HFC6750KAY型底盘,成为当时国内客车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1995年便登顶了国内客车底盘销量冠军,1996年全年销售客车底盘更是突破了1万台大关。
随着客车业务的不断成熟,江淮汽车制造厂于1996年12月接手合肥客车厂,并且在同年开启了与韩国现代集团在客货车领域的首次合作,当时江淮方面与韩国现代达成了客车底盘方面的技术合作协议,在吸取海外先进经验技术的同时进行中国化改造。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淮真正成为了国内客车领域的佼佼者。
在客车底盘领域不断发力的同时,江淮也在不断推动自己在轻卡领域的发展。同样是在1996年,代号为HFC1061的江淮轻卡帅铃上市,售价在13万元左右。作为江淮汽车的核心业务,轻卡共包括三个层次的产品线,分别满足高中低档消费市场的需求,高端系列车型为帅铃1-3,中端车型为康铃、骏铃、威铃,低端车型有好微、好运、大好运等。
1997-2006年
商用/乘用齐头并进 江淮走出特色发展道路
经过几十年在汽车行业的摸爬滚打,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于1997年5月正式成立,同时被确定为安徽12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集团公司内共有合肥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合肥客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合肥汽车制造厂、安徽省汽车齿轮箱总厂等六家企业。
为了在新时期寻求更大发展,1997年刚刚成立为集团公司的江淮又在酝酿着更大的企业改制与重组计划。1999年9月30日,由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新加坡金狮亚太有限公司、安徽省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安徽省机械设备总公司以及武汉天喻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这五家股东发起的重组计划实施,江淮汽车制造厂正式改制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三月兼并安徽皖东机械厂,将其组建为安徽江淮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热度的不断攀升,改制后的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了蕴藏在乘用车领域的巨大商机,然而从未涉足过乘用车市场的江淮想快速转型并没有那么容易,最终他们结合自己在商用车市场的多年经验,决定开发生产一款多功能商务车,以此逐渐向乘用车方向转型,2000年11月,江淮多功能商务车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2001年江淮汽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为他们向乘用车领域进军增添了信心。江淮汽车公司经过反复研究后发现,这一阶段人们对MPV车型的需求正在不断增涨,好的MPV车型除了要有一个潮流、养眼的外观,还需要兼具轿车的舒适性、轻型载客型客车的载客能力以及能够轻松穿梭复杂路面的通过性。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江淮琢磨着如何开发出这样一款MPV车型。
由于此前曾经与现代公司有过合作,因此早在2000年初江淮就已经看好了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代号为H-1的MPV技术,并表示希望引进这项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打造适合中国市场的MPV车型。不过当时现代方面对中国市场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持怀疑态度,对江淮方面合作的诚意也并不认可。直到当年11月看到江淮已经开始建设厂房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才开始彻底、大胆的与江淮合作,不仅在2001年3月便火速签署了H-1技术的转让协议,在转让费环节也并没有为难江淮。很快,这款源自韩国现代技术的MPV车型在江淮的生产线上投产了。
2002年3月18日,第一台名为“江淮瑞风”的多功能MPV下线,拉开了江淮汽车进入乘用车市场的序幕。第一批出产的瑞风MPV在外观上与当年的现代H-1基本保持一致,扁平修长的大灯与竖条状镀铬进气格栅的组合突显出整台车的商务气息,前杠略显夸张的分隔设计则让它在商务、干练的同时又多了一份个性与潮流。首批上市的江淮瑞风车身尺寸为4695mm×1820mm×1950mm,由于车身较高,当时的它看上去就像是一台大面包。
鉴于江淮瑞风是在完全引进韩国生产线后进行生产的,因此它的内饰设计、配置、功能等都和同一时期的现代H-1如出一辙,最初的瑞风还有悬挂现代“H”标的版本。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这台江淮瑞风其实是现代H-1的换标产物,生产地点也从韩国搬到了江淮汽车公司的生产线。外观、内饰没什么好说的,值得一提的是首批生产的江淮瑞风便拥有2.4L汽油、柴油两个版本,汽油版车型最大功率136马力,最大扭矩193N·m,柴油版车型最大功率103马力,最大扭矩235N·m。
当时国内MPV市场有着“小MPV”与“大MPV”的概念,作为大MPV形象出现的江淮瑞风一经推出便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2002年瑞风的销量占国内大MPV总销量的62%,几乎接管了市场。除此之外,由于曾经有着军工企业的背景,国家海关总署在瑞风上市后5个月便下了180台车的超大订单,此后军队、政府的订单同样络绎不绝。2003年10月18日,上市仅1年半的江淮瑞风便已经迎来了第1万台车的下线。
自2000年以来,安徽汽车工业在几年时间内发展迅速,江淮作为安徽汽车工业佼佼者,在轻型车、轻卡的产销量上毫无争议的占据着国内领先地位。当时国内的重卡产品70%是从中型卡车改造而来的中重卡,吨位一般在8-10吨,而吨位在15吨以上的标准重型卡车所占市场份额只有不到1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中对重型、甚至超重型卡车的需求迅速增长,重卡成了相对短缺的紧俏产品。江淮汽车公司看中了新时期蕴藏在重卡身上的经济增长潜力,决定仍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式开发重卡产品。
由于此前已经与韩国现代公司有过两次合作,因此本次江淮依然将目光投向了现代。2002年6月,江淮汽车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签署技术合作生产重型车项目的协议,并同时宣布两家公司此后的合作方式将从技术层面扩大至资本层面,双方将各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这家公司将以重型卡车为起步产品,并同时兼顾商用车及乘用车的生产。
2003年10月28日,第一台名为格尔发的重型卡车成功下线,标志着江淮汽车公司正式拉开了生产重型卡车的序幕,江淮旗下轻、中、重型卡系列商用车产品线也已经形成。“格尔发”的名字源于英文GALLOP,意为“飞奔、奔跑”,第一代格尔发是以韩国现代重卡技术为基础,由江淮结合国内道路特点进行改进而成,这个系列产品配备了高性能6缸或8缸柴油发动机,全系均可以选装ABS刹车防抱死系统及ASR驱动防滑系统,顶配车型还可以选择空气悬架。
在与海外企业不断进行合作的同时,江淮汽车公司内部也在积极进行着自主研发与创新,试图掌握更多核心竞争力。此后江淮汽车公司引进航天三菱公司旗下的4G6系列发动机,通过充分消化吸收其中的技术精髓,开发出了一款名为4GA1的发动机,2004年2月,首台代号为4GA1的发动机下线点火成功,这台发动机的顺利生产无疑为江淮进军乘用车领域增添了更多信心。
2004年10月,江淮迅速推出了瑞风Ⅱ系列及彩色之旅系列车型。虽然这个阶段江淮与现代的合作关系处于波动之中,但瑞风Ⅱ系列车型的外观造型依然与当时的现代H-1保持一致,棱角分明的大灯不再扁平,前格栅也从原来的竖条状变为了更加简洁的单横条,前杠夸张的分隔设计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三段分体造型,车身尺寸也较此前有所增加,达到5035mm×1820mm×1970mm。这些改变使得瑞风Ⅱ系列看上去更加粗犷,也更商务。
配置方面瑞风Ⅱ系列车型也较此前有所提升,不仅全系标配了四轮盘式刹车及ABS刹车防抱死系统,部分车型还配备了三屏VCD、倒车雷达等装备。动力方面,瑞风Ⅱ系列并未搭载当时江淮新近开发的4GA发动机,而是继续沿用此前产品,因此瑞风Ⅱ同样拥有汽油及柴油两个版本,其中汽油版本车型分为最大功率150马力与136马力两个版本。
除去瑞风Ⅱ系列商务车,此番江淮还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旅游、客运、租赁市场开发的“彩色之旅”商务车,这款车在保证安全性及舒适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提高产品的经济型,也更受关注经济型MPV及高档轻客消费者的欢迎。
更宽大的车身、更丰富的配置无疑都是瑞风Ⅱ系列车型相较此前的提升改进,然而这些还不是它与此前车型的最显著差别,江淮在推出这两款车型时对瑞风产品价格进行了大幅调整,下调范围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5%-20%,这样一来,瑞风7座标准型、9座标准型售价便落到了15万元之内,在这个级别MPV市场的竞争力立刻突显出来。此外,更加注重经济型的瑞风“彩色之旅”定价仅12.8万元,在将价格进一步下探的同时,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瑞风,注意到了江淮。
之前我们提到江淮汽车公司与韩国现代将就重卡项目成立合资公司,然而两家公司最初美好的设想却并未成真。江淮方面坚持自主开发新格尔发重卡,并将部分核心技术排除在合资企业之外,这一举动引起了韩国现代方面的强烈不满,在几次谈判无果,双方均不肯退让的情况下,现代汽车公司最终放弃了与江淮的合资计划。虽说成立合资企业的计划泡汤,但新一代格尔发重卡的研发生产却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2004年10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格尔发重卡已经进入市场试验阶段。
2005年4月28日,经过多项改进的新格尔发重卡上市,由于此时江淮与现代的合作已经频临破裂,因此这款车的驾驶室、车架以及前后桥等关键零部件均是由江淮自主研发生产,他们充分吸收借鉴了此前现代汽车公司的成熟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实际运用到了新格尔发重卡的生产中。至于发动机、变速箱等短时间内无法研发生产的部分,江淮便从玉柴、潍柴这样的国内知名厂家手中采购,目前市场上普遍将这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格尔发作为该系列第一代车型,对于此前那台江淮与现代集团合作的格尔发重卡,大多数人则选择了遗忘。
有过成功,也经历过挫折,江淮汽车公司就这样走到了国内汽车发展井喷式的发展时期,虽说在商用车领域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与国内许多自主汽车企业一样,江淮同样也面临缺乏自主开发、设计能力,缺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在国内众多汽车厂商纷纷与乔治亚罗、宾尼法利纳等意大利设计公司合作的同时,江淮汽车公司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们在意大利都灵投资1100万欧元筹建了“JAC-意大利设计中心”,并于2005年6月15日正式为设计中心揭牌。而这家位于意大利都灵的公司也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在欧洲的首个设计中心。
就在意大利设计中心如火如荼建立的同时,江淮与韩国现代的合作关系也走到了尽头,2006年10月,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透露江淮于韩国现代长达10余年的技术合作将在2007年告一段落,江淮汽车将由此彻底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当时这条消息在国内汽车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与韩国现代的“分手”可能会导致江淮在技术端的缺失,但对于自主品牌企业的长久发展来说,散伙似乎不是件坏事儿。
宣布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分手”后,江淮又将目光投向了日本,2006年年底,江淮汽车集团在日本东京投资筹建的设计中心揭牌,这家设计中心在开始阶段将主要负责车型及竞争对手情报搜集、人才招募及合作管理的任务,项目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很显然,脱离韩国现代技术背景的江淮汽车非常希望在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方面有所突破,而投资日本建立设计中心则是江淮离开现代后走的第一步棋。至于江淮后期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后面的文章会为您讲到。
2007-2014年
成功转型 江淮乘用车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时间跳转至2007年,已经与韩国现代彻底分手的江淮汽车公司开始全面向乘用车市场进军。2007年3月18日,江淮汽车公司自主创新的新款商务车瑞风·祥和正式上市,与它一同上市的还有一款名为瑞鹰的新车,江淮官方将其称之为SRV,也就是运动休闲车。起初上市的2.4L江淮瑞鹰售价为13.98万元,2.4L瑞风·祥和售价为16.98万元。同年6月,搭载2.0L发动机的江淮瑞鹰车型也相继上市,售价11.98万元。
外观方面,同样以现代H-1为原型的瑞风·祥和与瑞风Ⅱ系列车型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在保险杠造型上有了细微变化,除此之外,瑞风·祥和也大大方方的挂上了江淮乘用车分公司的星形标识,不再悬挂蓝色的“JAC”标识。前期出产的瑞风·祥和只有一款搭载2.4L发动机,最大功率136马力的车型,后期则增加了一款搭载2.0L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177马力的“加强版”,这款搭载2.0T发动机的车型售价也是水涨船高,达到了15.48-17.48万元。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其实是这款名叫瑞鹰的SUV,挂着“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它其实与现代圣达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讲到这可能不少朋友会有疑问,江淮的SUV怎么又和华泰生产的现代圣达菲扯上关系了呢?其实在韩国现代集团决定将圣达菲车型投放华泰生产前,曾与江淮汽车公司有着比较深入的技术合作,江淮甚至还曾经小批量生产过圣达菲车型,但由于后期江淮与韩国现代方面合作关系破裂,现代便转而与华泰进行合作。
虽说合作关系破裂,但江淮显然在技术合作时期汲取了现代圣达菲的营养,这点从江淮瑞鹰与圣达菲相似度很高的车身外观上便不难看出。整车包括车身线条、翼子板、侧裙在内的诸多细节均与现代圣达菲如出一辙。不过瑞鹰也有它自主、创新的一面,多辐竖条状镀铬中网配合酷似丰田普拉多的不规则头灯,在凸显这台车野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有些怪异。
不光是外观,江淮瑞鹰内饰设计风格同样与现代圣达菲保持一致,不过内饰整体相对比较粗糙,质感一般。做工用料仍有提升空间,配置方面江淮瑞鹰则给了人们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不仅全系标配ABS、EBD等安全配置,中高配车型还拥有诸如自动空调、电子罗盘以及倒车雷达等配置,当年这些装备出现在一台售价13万元以内的SUV车型上已经算是厚道了。
动力方面,除了那台售价12.98万元的2.4L四驱车型外,江淮瑞鹰还在后期提供了一台搭载2.0L发动机,采用前置前驱形式的入门版本,售价也进一步下探,达到了10.98万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江淮此次推出的瑞风·祥和及瑞鹰装配的均是江淮自家的4GA系列发动机。
其实从江淮这一系列“大动作”中我们便不难看出,与韩国现代“分手”后的江淮在更加努力、也更加积极的向乘用车方面转型。2007年1月,江淮汽车公司轿车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这意味着江淮首款轿车将会很快进入国内市场。其实早在轿车项目申报前,江淮已经成立了主管乘用车业务的江淮轿车营销分公司,并且已经在2004年投建的3500亩轿车基地内试制了几台轿车,一旦项目获得批准便可以将这款车型立即投入量产。
同年4月上海车展上,江淮宾悦的亮相在正式宣告江淮进军轿车市场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人们对这个外形大气、稳重的自主品牌轿车充满了好奇。江淮这次并没有让人们等的太久,2007年11月18日,江淮汽车旗下首款轿车宾悦正式上市,最初上市的车型共有2.0L与2.4L两个排量的六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0.77-13.17万元。次年1月17日,首批江淮宾悦量产车型下线销售,走入了国内轿车市场。
就在今年春节期间,一则名为“为撑面子,男子将车改成奔驰”的消息让一直不怎么出名的江淮宾悦着实火爆了一把,其实就效果来看,这台改装的江淮宾悦还真有那么几分“大奔”的意思。之所以这位车主能将宾悦改的几乎没有违和感,与它原本就偏向中庸、沉稳的外形设计有着很大关系,颇似W221时代奔驰S级的三角眼加上密集的横条状镀铬前格栅营造出了一副低调、稳重的面孔,车身侧面线条修长自然,刻意下放的腰线让整车视觉效果更低矮,也更沉稳。
这样成熟、稳重的性格同样被带到了整车内饰设计上,一条略带波折的曲线勾画出了中控台简单大方的造型,除去控制空调系统的必要按键,大部分功能键都被集成在大尺寸液晶屏幕的四周。方向盘及中控下半部分融入的大量木质装饰则是在朴素的基础上添加了些许成熟、豪华元素。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江淮宾悦在做工用料上的不足,不仅中控台充斥着大量塑料材质,车门缓冲条及各种接缝的同样让人感觉有些廉价。
动力方面,首批上市销售的江淮宾悦共有2.0L与2.4L两个排量可供选择,其中2.0L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129马力,最大扭矩172N·m,2.4L发动机最大功率136马力,最大扭矩193N·m。作为江淮汽车品牌旗下第一款轿车,宾悦显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即便是这样,它在上市之初也曾取得过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2008年江淮宾悦的销售目标是一年2.2万台,最后几乎完成了任务。然而起初购买江淮宾悦的车主大多看中的是它相对大气的外观,很快宾悦各种小毛病便暴露出来,在市场上的口碑迅速下降,几年后更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相继推出瑞鹰、宾悦后,江淮逐渐摸清了乘用车市场的门路,在相继出击SUV与中型车市场后,江淮汽车集团又将目光锁定在了国内小型车市场上。2008年北京车展上,一台定位于小型车的江淮小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款车型分为两厢和三厢版本,当时他们的代号分别为A137与A138。同年9月的成都车展上,江淮汽车正式发布其两厢、三厢紧凑级轿车,此时的它们已经分别定名为“同悦”及“同悦RS”。
江淮方面宣称同悦系列是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与意大利宾尼法利纳设计公司合作的产物,同悦在沿袭宾尼法利纳公司设计风格的同时又汲取了众多中国元素。实际看上去的效果也的确不错,整车线条圆润、流畅,衔接部位非常协调,柳叶状大灯配合造型扁平的倒梯形格栅,让整车看上去显得动感活泼,在车展上着实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与国内许多自主品牌不太一样,江淮品牌新车从发布到上市的时间往往很短,上市阶段动作非常迅速。在同悦系列车型发布仅两个月后,江淮便在2008年11月17日将这两款车型正式推向市场,首批发布的同悦及同悦RS车型共有1.3L与1.5L两个排量的六款车型,售价区间为4.98-6.68万元。它的出现不但丰富了江淮的产品线,超低的售价也让刚刚参加工作,想马上变成有车一族的年轻朋友有了更多选择。
与韩国现代分手后的几年内,江淮汽车集团在小型车、中型车及SUV市场均有所建树,唯独在国内销量最大、竞争最惨烈的紧凑型车市场上仍是一片空白。在乘用车领域逐渐走入正轨的江淮显然不会放弃紧凑型车市场这块大蛋糕,2009年上海车展上,江淮为大家带来了一款定位于紧凑级市场的新车型,它的名字是江淮和悦。
同年10月18日,包括三厢轿车、MPV车型在内的江淮和悦系列车型上市,当时上市的和悦三厢轿车共有搭载1.5L发动机的四款车型,售价区间为6.58-8.48万元,而MPV车型和悦RS则拥有1.8L排量的四款车型,售价区间稍高于三厢版本,为6.98-8.88万元。与江淮同悦类似,这款名为和悦的紧凑级轿车同样是江淮设计中心与宾尼法利纳设计公司的产物,车身整体造型也与同悦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和悦的前脸融入了更多线条及镀铬装饰,使得它看上去更精致,也更显档次。这样的造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家族式设计”。
内饰方面,江淮和悦整体设计风格依然偏向于简单明快,中控台并没有什么复杂的线条,仪表、液晶屏幕及各种按键旋钮也都有条不紊的排列在中控面板上。值得一提的是和悦内饰中融入了不少仿碳纤维材质的装饰条,让整车更加时尚运动,也更讨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动力方面,三厢和悦轿车有1.5L的两个不同版本,它们分别是来自三菱的4G15S发动机与江淮自主研发的HFC4GB2.3C发动机,虽然两台发动机的排量均为1.5L,但前者最大功率为103马力,后者则为113马力。
几年时间内,江淮已经形成了由瑞鹰、宾悦、同悦、和悦的乘用车产品线,真真正正开始进军国内乘用车市场。然而想要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站稳脚跟却并不是件容易事儿,江淮由于此前几乎没有涉足过乘用车领域,因此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市场经验都必须从零开始积累,2009年江淮全年销量12万台,一年后销量增涨61.1%,达到创纪录的20万台,位于当年自主品牌销量第7位,对于在乘用车市场起点较低,需要比其他企业付出更多努力的江淮来说,这个成绩的确可喜,2010年12月7日,江淮迎来了建厂以来第200万台整车下线。
不过江淮似乎并不满足在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在不断完善乘用车产品线的同时,江淮也并未停止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2010年3月20日,江淮汽车多功能商用车公司挂牌成立,这家公司隶属于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江淮汽车四大整车事业部之一,主要负责生产中高档轻型客货车、厢式货车及各种专用车辆。
公司成立后不久便推出了首款拳头产品,2010年广州车展上,江淮汽车推出了一款名为星锐的多功能商用车,其中基本型定价为16.8万元,标准型定价为17.8万元,豪华型定价为19.8万元。据了解,星锐商用车出自江淮意大利都灵设计中心,采用了典型的欧系短头宽体式设计,整车内部空间非常充裕,可根据用途进行随意改装,适用于商务接待、通勤旅游、城市物流等各个领域。
与此同时,江淮汽车集团在重卡领域同样有新动作,2010年9月,江淮汽车集团与美国NC2(纳威司达)公司各出资50%,成立安徽江淮纳卡重型车有限公司,设计产能为每年8万台。不仅如此,纳威司达还与江淮签订了发动机合资项目协议,并将Maxxforce发动机品牌正式命名为“迈斯福”,主要在江淮重卡车型上使用。同一个月内,江淮汽车集团还在安徽省蒙城县经济开发区内投资建成了江淮安驰汽车有限公司,作为江汽集团旗下的独立子公司,江淮安驰主要负责生产SUV/皮卡、微货及电动车三大平台的四种产品。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淮就已经在国内商用车市场站稳了脚跟,只不过由于缺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乘用车产品,江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徘徊在人们视线的边缘。近几年经过几番“伤筋动骨”般的战略转型,江淮品牌已经开始正式向乘用车市场进军,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国内乘用车市场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关江淮汽车的历史,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1958-1970年
众人拾柴火焰高 江淮抓住机遇应运而生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似乎江淮频繁出现在老百姓视线中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儿,其实这家企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在1958年,为了修建巢湖大闸安徽省成立了专门负责维修保养修闸机械的巢湖闸机械修理厂,顺利完成修建巢湖闸的任务后,时任修理厂厂长王庆源提出将这间修理厂升级为汽车配件厂,不但主营业务要从机械维修改为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房也要更大、更实用。
此后王庆源便立即向上级汇报,表明了他们想要将巢湖闸机械修理厂升级为汽车配件厂的决心。有些出乎预料的是,在当时中央主抓“一汽二汽”的大背景下,安徽省高层领导却非常支持巢湖人想造车的想法,很快将原水利厅仓库批给了巢湖人当做厂房。经过精心的准备与筹划后,王庆源一行人怀揣梦想从巢湖来到了合肥,来到了这片让他们扎根、奋斗的地方。
就在王庆源他们来到合肥后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于1962年在武汉举办了汽车产品订货会,这家刚刚准备要做汽车零配件业务的小公司也打算到订货会上去凑凑热闹,或许能在展会上找到商机。然而当时这家公司的状况是没有任何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工程机械,没有专业的工程师,只有几个懂得机械维修的技术工人,用今天的话说,当年的巢湖机械修理厂简直就是在“空手套白狼”。
不仅是没工人、没技术,新公司甚至连正规名称都没有,公章更是无从谈起。没名称没公章就不可能有企业愿意在他们身上下订单,危急之下修理厂两位技术员临时商议出了“巢湖汽车配件厂”的公司名称,随意刻了个“萝卜章”便赶赴了订单会的现场。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次巢湖机械修理厂的无心之举居然拿到了包括离合器、制动系统在内多达几十个小产品的订货合同,这让巢湖人在惊喜的同时又有些忐忑。
惊喜的是巢湖人发现原来国内对汽车配件竟有如此巨大的需求,这其中蕴含的商机自然不言而喻。忐忑的是当时巢湖人手中没设备、没技术,甚至连签订合同时的公章都是临时刻出来的,这几十份订单他们能顺利完成吗?此时摆在巢湖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在短时间内建起工厂,并顺利完成这批订单。
为了让公司有个正式“身份”,以王庆源为首的领导班子先后多次向省计委上报,要求将原来的巢湖机械修理厂正式更名为巢湖汽车配件厂。没几天报告批下来了,但批下来的公司名称却是“巢湖汽车修理厂”,仍与之前合同上的名称、公章不符。为此巢湖人又不断向上级做报告、写申请,终于在1964年拿到了正式身份,巢湖汽车配件厂也就此正式挂牌成立,而它便是江淮汽车的前身。
公司成立后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各大厂商需要的汽车零配件,这样一来巢湖人便逐渐与中汽公司熟络起来。同样是在1964年,巢湖人在中汽公司身上找到了机遇。由于当时南京汽车制造厂单一品种产品的制造批量不断扩大,他们想将1吨越野车及部分汽车发动机业务向外转移,中汽公司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很快便想到了正在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巢湖汽车配件厂,在中汽方面的帮助下,南汽很快便与巢湖人达成了合作意向,决定无偿转让1吨越野车整车制造及发动机项目。
项目有了,可前期启动资金、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工人依然是巢湖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刚刚建立的巢湖汽车配件厂资金极度短缺,想抓住这个机会继续发展下去,巢湖人就必须解决资金的问题。随后巢湖市政府亲自出面卖掉了几家原本隶属于公安厅系统的中小企业,并自筹资金开始了新厂房的建设。除此之外,他们还向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企业“求援”,希望他们能够提供一部分生产整车以及零配件所需的设备。求援消息发出后居然出人意料的得到了全国众多机械制造企业的支持,许多企业甚至愿意自掏腰包,免费将设备提供给巢湖。
至于生产汽车的技术人员,巢湖人吃的也是“百家饭”,南汽除了无偿将整条生产线转让给安徽,还向安徽委派了一个工程师专家组,就是为了帮助巢湖人造车。除此之外,巢湖人还在省委省政府的帮助下向一汽求援,并顺利得到了一个近20人的汽车工程师队伍。得到各方帮助的巢湖人自己也在想方设法挖掘人才,充实扩大公司的技术队伍,他们将公安系统中关押的20万名劳改犯摸了一遍底,挑选出了1200名有相关经验且案情并不重大的犯人,将他们抽调到工厂工作,表现好的还可以申请减刑。这批劳改犯中有搞设计的、有懂技术的,还有的在制造方面非常精通,巢湖汽车配件厂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造车的强大力量并顺利完成了订货会上的所有零部件生产。
很快,巢湖汽车配件厂便拥有了自主制造整车的能力,并被国家划归为军工企业,主要为军队提供车辆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虽说解决了生产力的问题,但是安徽巢湖汽车修理厂却并未生产出任何一台1吨越野车,他们的主要工作仍是生产汽车零配件。
每次写自主品牌历史总避不开10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江淮也同样如此,由于当时厂长王庆源曾在文革期间被批斗、降职,因此安巢湖汽车配件厂也一度陷入混乱。不过一心想要自己造车的巢湖人很快便将局面稳定下来,决定以当年南汽“跃进卡车”也就是嘎斯51为模板进行修改,生产一款2.5吨级别的平头卡车。
1968年4月,靠着东拼西凑的设备和各方支援的技术人员、工人,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诞生,虽说这台完全由工人手工打造的汽车有着不少缺陷与漏洞,但安徽人还是满怀信心的将这个喜讯上报给了中汽公司,中汽相关领导得知后非常高兴,要求他们尽快将这台车带到北京,让中央的领导们参观、评判一番。除此之外,安徽还向中央正式提出了上马汽车项目的计划,想借此机会得到中央的认可。
进京接受检验的结果可想而知,这台载货汽车受到了国务院农业部部长余秋里的高度赞赏,在鼓励巢湖人继续坚持生产汽车的同时也表示将大力支持安徽上马汽车项目。就这样,安徽巢湖汽车制造厂正式走上了整车制造的道路。正式确定整车制造业务后的头等大事就是生产汽车向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献礼。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个任务无疑就落在了刚刚具备整车生产能力的巢湖汽车制造厂身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生产汽车向九大献礼”成了全厂职工生产汽车的巨大动力,凭着满腔热情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巢湖人在1969年九大召开前生产出了20台汽车,顺利完成了任务。
第一批汽车出产后,工厂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这批车定名为“江淮牌”,并提出将巢湖汽车制造厂的名字变更为“江淮汽车制造厂”。工厂将这两个命名方案上报当时所属部队领导后不久便得到了回复,部队完全同意工厂的报告意见,并很快批复将这台车命名为“江淮牌”,工厂更名为“江淮汽车制造厂”,至此,巢湖人实现了他们想要造车的梦想,但造车的道路却并非是一帆风顺。
1970-1996年
转型商用车生产商 江淮汽车制造厂迎来新变革
其实在江淮汽车制造厂生产汽车为九大献礼的同时,全国上下已经开始经历文化大革命,江淮汽车制造厂虽然隶属于军队,但还是无法避免工厂内技术人员被打倒、被降职的情况,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小心翼翼”的度过了这个时期。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江淮汽车制造厂在新一轮整合后脱离军工企业背景,被划归至机械局管辖。
此后江淮汽车制造厂便一直在省机械局领导下生产汽车零配件及部分商用车型,几乎不涉足乘用车领域,也正是因此,江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属于“只干活、不出名”的阶段,只有在某些军队及工程车辆身上才能找到“江淮”的字样。由于这期间江淮汽车制造厂留下的资料实在太少,因此文章中介绍的重点将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进了各行各业,我国汽车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乘用车领域更是迅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此时江淮汽车制造厂由于并不熟悉乘用车业务,想向这个市场发展其实并不容易,江淮汽车制造厂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对企业进行第一次转型,将精力投入到客货车底盘领域,着重研究生产客车、货车底盘。
通过与国外知名厂商在资金及技术方面的合作,1990年,江淮创造性的开发出了一款客车专用底盘,结束了我国长久以来客车只能由货车底盘改装而来的历史,也让江淮在客车底盘领域站稳了脚跟。同年5月,36台轻卡及24台使用江淮底盘的客车出口至玻利维亚,代号为HFC6700的客车底盘也在同期被列入1990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江淮汽车制造厂此后还与天津“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合作,继续钻研开发新的客车底盘。
两年后,江淮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台后置发动机底盘HFC6702KY,当时江淮生产的HFC6702KY、HFC6601KY以及HFC6782等客车专用底盘几乎代表了我国国内6-8米客车底盘的最高水平,而这三款底盘也基本垄断了当时的国内中型客车市场。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公共交通车辆长期处在超载及低速工况下,频繁的起步、加速需要客车在较低转速区间内拥有更大的扭矩,更充沛的动力输出,这也为客车底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4年4月,江淮汽车制造厂在HFC6700系列客车底盘的基础上,升级开发出了HFC6703KAY型底盘、HFC6605系列底盘及HFC6750KAY型底盘,成为当时国内客车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1995年便登顶了国内客车底盘销量冠军,1996年全年销售客车底盘更是突破了1万台大关。
随着客车业务的不断成熟,江淮汽车制造厂于1996年12月接手合肥客车厂,并且在同年开启了与韩国现代集团在客货车领域的首次合作,当时江淮方面与韩国现代达成了客车底盘方面的技术合作协议,在吸取海外先进经验技术的同时进行中国化改造。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淮真正成为了国内客车领域的佼佼者。
在客车底盘领域不断发力的同时,江淮也在不断推动自己在轻卡领域的发展。同样是在1996年,代号为HFC1061的江淮轻卡帅铃上市,售价在13万元左右。作为江淮汽车的核心业务,轻卡共包括三个层次的产品线,分别满足高中低档消费市场的需求,高端系列车型为帅铃1-3,中端车型为康铃、骏铃、威铃,低端车型有好微、好运、大好运等。
1997-2006年
商用/乘用齐头并进 江淮走出特色发展道路
经过几十年在汽车行业的摸爬滚打,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于1997年5月正式成立,同时被确定为安徽12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集团公司内共有合肥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合肥客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合肥汽车制造厂、安徽省汽车齿轮箱总厂等六家企业。
为了在新时期寻求更大发展,1997年刚刚成立为集团公司的江淮又在酝酿着更大的企业改制与重组计划。1999年9月30日,由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新加坡金狮亚太有限公司、安徽省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安徽省机械设备总公司以及武汉天喻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这五家股东发起的重组计划实施,江淮汽车制造厂正式改制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三月兼并安徽皖东机械厂,将其组建为安徽江淮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热度的不断攀升,改制后的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了蕴藏在乘用车领域的巨大商机,然而从未涉足过乘用车市场的江淮想快速转型并没有那么容易,最终他们结合自己在商用车市场的多年经验,决定开发生产一款多功能商务车,以此逐渐向乘用车方向转型,2000年11月,江淮多功能商务车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2001年江淮汽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为他们向乘用车领域进军增添了信心。江淮汽车公司经过反复研究后发现,这一阶段人们对MPV车型的需求正在不断增涨,好的MPV车型除了要有一个潮流、养眼的外观,还需要兼具轿车的舒适性、轻型载客型客车的载客能力以及能够轻松穿梭复杂路面的通过性。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江淮琢磨着如何开发出这样一款MPV车型。
由于此前曾经与现代公司有过合作,因此早在2000年初江淮就已经看好了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代号为H-1的MPV技术,并表示希望引进这项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打造适合中国市场的MPV车型。不过当时现代方面对中国市场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持怀疑态度,对江淮方面合作的诚意也并不认可。直到当年11月看到江淮已经开始建设厂房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才开始彻底、大胆的与江淮合作,不仅在2001年3月便火速签署了H-1技术的转让协议,在转让费环节也并没有为难江淮。很快,这款源自韩国现代技术的MPV车型在江淮的生产线上投产了。
2002年3月18日,第一台名为“江淮瑞风”的多功能MPV下线,拉开了江淮汽车进入乘用车市场的序幕。第一批出产的瑞风MPV在外观上与当年的现代H-1基本保持一致,扁平修长的大灯与竖条状镀铬进气格栅的组合突显出整台车的商务气息,前杠略显夸张的分隔设计则让它在商务、干练的同时又多了一份个性与潮流。首批上市的江淮瑞风车身尺寸为4695mm×1820mm×1950mm,由于车身较高,当时的它看上去就像是一台大面包。
鉴于江淮瑞风是在完全引进韩国生产线后进行生产的,因此它的内饰设计、配置、功能等都和同一时期的现代H-1如出一辙,最初的瑞风还有悬挂现代“H”标的版本。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这台江淮瑞风其实是现代H-1的换标产物,生产地点也从韩国搬到了江淮汽车公司的生产线。外观、内饰没什么好说的,值得一提的是首批生产的江淮瑞风便拥有2.4L汽油、柴油两个版本,汽油版车型最大功率136马力,最大扭矩193N·m,柴油版车型最大功率103马力,最大扭矩235N·m。
当时国内MPV市场有着“小MPV”与“大MPV”的概念,作为大MPV形象出现的江淮瑞风一经推出便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2002年瑞风的销量占国内大MPV总销量的62%,几乎接管了市场。除此之外,由于曾经有着军工企业的背景,国家海关总署在瑞风上市后5个月便下了180台车的超大订单,此后军队、政府的订单同样络绎不绝。2003年10月18日,上市仅1年半的江淮瑞风便已经迎来了第1万台车的下线。
自2000年以来,安徽汽车工业在几年时间内发展迅速,江淮作为安徽汽车工业佼佼者,在轻型车、轻卡的产销量上毫无争议的占据着国内领先地位。当时国内的重卡产品70%是从中型卡车改造而来的中重卡,吨位一般在8-10吨,而吨位在15吨以上的标准重型卡车所占市场份额只有不到1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中对重型、甚至超重型卡车的需求迅速增长,重卡成了相对短缺的紧俏产品。江淮汽车公司看中了新时期蕴藏在重卡身上的经济增长潜力,决定仍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式开发重卡产品。
由于此前已经与韩国现代公司有过两次合作,因此本次江淮依然将目光投向了现代。2002年6月,江淮汽车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签署技术合作生产重型车项目的协议,并同时宣布两家公司此后的合作方式将从技术层面扩大至资本层面,双方将各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这家公司将以重型卡车为起步产品,并同时兼顾商用车及乘用车的生产。
2003年10月28日,第一台名为格尔发的重型卡车成功下线,标志着江淮汽车公司正式拉开了生产重型卡车的序幕,江淮旗下轻、中、重型卡系列商用车产品线也已经形成。“格尔发”的名字源于英文GALLOP,意为“飞奔、奔跑”,第一代格尔发是以韩国现代重卡技术为基础,由江淮结合国内道路特点进行改进而成,这个系列产品配备了高性能6缸或8缸柴油发动机,全系均可以选装ABS刹车防抱死系统及ASR驱动防滑系统,顶配车型还可以选择空气悬架。
在与海外企业不断进行合作的同时,江淮汽车公司内部也在积极进行着自主研发与创新,试图掌握更多核心竞争力。此后江淮汽车公司引进航天三菱公司旗下的4G6系列发动机,通过充分消化吸收其中的技术精髓,开发出了一款名为4GA1的发动机,2004年2月,首台代号为4GA1的发动机下线点火成功,这台发动机的顺利生产无疑为江淮进军乘用车领域增添了更多信心。
2004年10月,江淮迅速推出了瑞风Ⅱ系列及彩色之旅系列车型。虽然这个阶段江淮与现代的合作关系处于波动之中,但瑞风Ⅱ系列车型的外观造型依然与当时的现代H-1保持一致,棱角分明的大灯不再扁平,前格栅也从原来的竖条状变为了更加简洁的单横条,前杠夸张的分隔设计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三段分体造型,车身尺寸也较此前有所增加,达到5035mm×1820mm×1970mm。这些改变使得瑞风Ⅱ系列看上去更加粗犷,也更商务。
配置方面瑞风Ⅱ系列车型也较此前有所提升,不仅全系标配了四轮盘式刹车及ABS刹车防抱死系统,部分车型还配备了三屏VCD、倒车雷达等装备。动力方面,瑞风Ⅱ系列并未搭载当时江淮新近开发的4GA发动机,而是继续沿用此前产品,因此瑞风Ⅱ同样拥有汽油及柴油两个版本,其中汽油版本车型分为最大功率150马力与136马力两个版本。
除去瑞风Ⅱ系列商务车,此番江淮还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旅游、客运、租赁市场开发的“彩色之旅”商务车,这款车在保证安全性及舒适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提高产品的经济型,也更受关注经济型MPV及高档轻客消费者的欢迎。
更宽大的车身、更丰富的配置无疑都是瑞风Ⅱ系列车型相较此前的提升改进,然而这些还不是它与此前车型的最显著差别,江淮在推出这两款车型时对瑞风产品价格进行了大幅调整,下调范围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5%-20%,这样一来,瑞风7座标准型、9座标准型售价便落到了15万元之内,在这个级别MPV市场的竞争力立刻突显出来。此外,更加注重经济型的瑞风“彩色之旅”定价仅12.8万元,在将价格进一步下探的同时,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瑞风,注意到了江淮。
之前我们提到江淮汽车公司与韩国现代将就重卡项目成立合资公司,然而两家公司最初美好的设想却并未成真。江淮方面坚持自主开发新格尔发重卡,并将部分核心技术排除在合资企业之外,这一举动引起了韩国现代方面的强烈不满,在几次谈判无果,双方均不肯退让的情况下,现代汽车公司最终放弃了与江淮的合资计划。虽说成立合资企业的计划泡汤,但新一代格尔发重卡的研发生产却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2004年10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格尔发重卡已经进入市场试验阶段。
2005年4月28日,经过多项改进的新格尔发重卡上市,由于此时江淮与现代的合作已经频临破裂,因此这款车的驾驶室、车架以及前后桥等关键零部件均是由江淮自主研发生产,他们充分吸收借鉴了此前现代汽车公司的成熟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实际运用到了新格尔发重卡的生产中。至于发动机、变速箱等短时间内无法研发生产的部分,江淮便从玉柴、潍柴这样的国内知名厂家手中采购,目前市场上普遍将这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格尔发作为该系列第一代车型,对于此前那台江淮与现代集团合作的格尔发重卡,大多数人则选择了遗忘。
有过成功,也经历过挫折,江淮汽车公司就这样走到了国内汽车发展井喷式的发展时期,虽说在商用车领域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与国内许多自主汽车企业一样,江淮同样也面临缺乏自主开发、设计能力,缺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在国内众多汽车厂商纷纷与乔治亚罗、宾尼法利纳等意大利设计公司合作的同时,江淮汽车公司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们在意大利都灵投资1100万欧元筹建了“JAC-意大利设计中心”,并于2005年6月15日正式为设计中心揭牌。而这家位于意大利都灵的公司也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在欧洲的首个设计中心。
就在意大利设计中心如火如荼建立的同时,江淮与韩国现代的合作关系也走到了尽头,2006年10月,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透露江淮于韩国现代长达10余年的技术合作将在2007年告一段落,江淮汽车将由此彻底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当时这条消息在国内汽车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与韩国现代的“分手”可能会导致江淮在技术端的缺失,但对于自主品牌企业的长久发展来说,散伙似乎不是件坏事儿。
宣布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分手”后,江淮又将目光投向了日本,2006年年底,江淮汽车集团在日本东京投资筹建的设计中心揭牌,这家设计中心在开始阶段将主要负责车型及竞争对手情报搜集、人才招募及合作管理的任务,项目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很显然,脱离韩国现代技术背景的江淮汽车非常希望在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方面有所突破,而投资日本建立设计中心则是江淮离开现代后走的第一步棋。至于江淮后期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后面的文章会为您讲到。
2007-2014年
成功转型 江淮乘用车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时间跳转至2007年,已经与韩国现代彻底分手的江淮汽车公司开始全面向乘用车市场进军。2007年3月18日,江淮汽车公司自主创新的新款商务车瑞风·祥和正式上市,与它一同上市的还有一款名为瑞鹰的新车,江淮官方将其称之为SRV,也就是运动休闲车。起初上市的2.4L江淮瑞鹰售价为13.98万元,2.4L瑞风·祥和售价为16.98万元。同年6月,搭载2.0L发动机的江淮瑞鹰车型也相继上市,售价11.98万元。
外观方面,同样以现代H-1为原型的瑞风·祥和与瑞风Ⅱ系列车型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在保险杠造型上有了细微变化,除此之外,瑞风·祥和也大大方方的挂上了江淮乘用车分公司的星形标识,不再悬挂蓝色的“JAC”标识。前期出产的瑞风·祥和只有一款搭载2.4L发动机,最大功率136马力的车型,后期则增加了一款搭载2.0L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177马力的“加强版”,这款搭载2.0T发动机的车型售价也是水涨船高,达到了15.48-17.48万元。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其实是这款名叫瑞鹰的SUV,挂着“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它其实与现代圣达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讲到这可能不少朋友会有疑问,江淮的SUV怎么又和华泰生产的现代圣达菲扯上关系了呢?其实在韩国现代集团决定将圣达菲车型投放华泰生产前,曾与江淮汽车公司有着比较深入的技术合作,江淮甚至还曾经小批量生产过圣达菲车型,但由于后期江淮与韩国现代方面合作关系破裂,现代便转而与华泰进行合作。
虽说合作关系破裂,但江淮显然在技术合作时期汲取了现代圣达菲的营养,这点从江淮瑞鹰与圣达菲相似度很高的车身外观上便不难看出。整车包括车身线条、翼子板、侧裙在内的诸多细节均与现代圣达菲如出一辙。不过瑞鹰也有它自主、创新的一面,多辐竖条状镀铬中网配合酷似丰田普拉多的不规则头灯,在凸显这台车野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有些怪异。
不光是外观,江淮瑞鹰内饰设计风格同样与现代圣达菲保持一致,不过内饰整体相对比较粗糙,质感一般。做工用料仍有提升空间,配置方面江淮瑞鹰则给了人们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不仅全系标配ABS、EBD等安全配置,中高配车型还拥有诸如自动空调、电子罗盘以及倒车雷达等配置,当年这些装备出现在一台售价13万元以内的SUV车型上已经算是厚道了。
动力方面,除了那台售价12.98万元的2.4L四驱车型外,江淮瑞鹰还在后期提供了一台搭载2.0L发动机,采用前置前驱形式的入门版本,售价也进一步下探,达到了10.98万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江淮此次推出的瑞风·祥和及瑞鹰装配的均是江淮自家的4GA系列发动机。
其实从江淮这一系列“大动作”中我们便不难看出,与韩国现代“分手”后的江淮在更加努力、也更加积极的向乘用车方面转型。2007年1月,江淮汽车公司轿车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这意味着江淮首款轿车将会很快进入国内市场。其实早在轿车项目申报前,江淮已经成立了主管乘用车业务的江淮轿车营销分公司,并且已经在2004年投建的3500亩轿车基地内试制了几台轿车,一旦项目获得批准便可以将这款车型立即投入量产。
同年4月上海车展上,江淮宾悦的亮相在正式宣告江淮进军轿车市场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人们对这个外形大气、稳重的自主品牌轿车充满了好奇。江淮这次并没有让人们等的太久,2007年11月18日,江淮汽车旗下首款轿车宾悦正式上市,最初上市的车型共有2.0L与2.4L两个排量的六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0.77-13.17万元。次年1月17日,首批江淮宾悦量产车型下线销售,走入了国内轿车市场。
就在今年春节期间,一则名为“为撑面子,男子将车改成奔驰”的消息让一直不怎么出名的江淮宾悦着实火爆了一把,其实就效果来看,这台改装的江淮宾悦还真有那么几分“大奔”的意思。之所以这位车主能将宾悦改的几乎没有违和感,与它原本就偏向中庸、沉稳的外形设计有着很大关系,颇似W221时代奔驰S级的三角眼加上密集的横条状镀铬前格栅营造出了一副低调、稳重的面孔,车身侧面线条修长自然,刻意下放的腰线让整车视觉效果更低矮,也更沉稳。
这样成熟、稳重的性格同样被带到了整车内饰设计上,一条略带波折的曲线勾画出了中控台简单大方的造型,除去控制空调系统的必要按键,大部分功能键都被集成在大尺寸液晶屏幕的四周。方向盘及中控下半部分融入的大量木质装饰则是在朴素的基础上添加了些许成熟、豪华元素。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江淮宾悦在做工用料上的不足,不仅中控台充斥着大量塑料材质,车门缓冲条及各种接缝的同样让人感觉有些廉价。
动力方面,首批上市销售的江淮宾悦共有2.0L与2.4L两个排量可供选择,其中2.0L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129马力,最大扭矩172N·m,2.4L发动机最大功率136马力,最大扭矩193N·m。作为江淮汽车品牌旗下第一款轿车,宾悦显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即便是这样,它在上市之初也曾取得过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2008年江淮宾悦的销售目标是一年2.2万台,最后几乎完成了任务。然而起初购买江淮宾悦的车主大多看中的是它相对大气的外观,很快宾悦各种小毛病便暴露出来,在市场上的口碑迅速下降,几年后更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相继推出瑞鹰、宾悦后,江淮逐渐摸清了乘用车市场的门路,在相继出击SUV与中型车市场后,江淮汽车集团又将目光锁定在了国内小型车市场上。2008年北京车展上,一台定位于小型车的江淮小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款车型分为两厢和三厢版本,当时他们的代号分别为A137与A138。同年9月的成都车展上,江淮汽车正式发布其两厢、三厢紧凑级轿车,此时的它们已经分别定名为“同悦”及“同悦RS”。
江淮方面宣称同悦系列是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与意大利宾尼法利纳设计公司合作的产物,同悦在沿袭宾尼法利纳公司设计风格的同时又汲取了众多中国元素。实际看上去的效果也的确不错,整车线条圆润、流畅,衔接部位非常协调,柳叶状大灯配合造型扁平的倒梯形格栅,让整车看上去显得动感活泼,在车展上着实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与国内许多自主品牌不太一样,江淮品牌新车从发布到上市的时间往往很短,上市阶段动作非常迅速。在同悦系列车型发布仅两个月后,江淮便在2008年11月17日将这两款车型正式推向市场,首批发布的同悦及同悦RS车型共有1.3L与1.5L两个排量的六款车型,售价区间为4.98-6.68万元。它的出现不但丰富了江淮的产品线,超低的售价也让刚刚参加工作,想马上变成有车一族的年轻朋友有了更多选择。
与韩国现代分手后的几年内,江淮汽车集团在小型车、中型车及SUV市场均有所建树,唯独在国内销量最大、竞争最惨烈的紧凑型车市场上仍是一片空白。在乘用车领域逐渐走入正轨的江淮显然不会放弃紧凑型车市场这块大蛋糕,2009年上海车展上,江淮为大家带来了一款定位于紧凑级市场的新车型,它的名字是江淮和悦。
同年10月18日,包括三厢轿车、MPV车型在内的江淮和悦系列车型上市,当时上市的和悦三厢轿车共有搭载1.5L发动机的四款车型,售价区间为6.58-8.48万元,而MPV车型和悦RS则拥有1.8L排量的四款车型,售价区间稍高于三厢版本,为6.98-8.88万元。与江淮同悦类似,这款名为和悦的紧凑级轿车同样是江淮设计中心与宾尼法利纳设计公司的产物,车身整体造型也与同悦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和悦的前脸融入了更多线条及镀铬装饰,使得它看上去更精致,也更显档次。这样的造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家族式设计”。
内饰方面,江淮和悦整体设计风格依然偏向于简单明快,中控台并没有什么复杂的线条,仪表、液晶屏幕及各种按键旋钮也都有条不紊的排列在中控面板上。值得一提的是和悦内饰中融入了不少仿碳纤维材质的装饰条,让整车更加时尚运动,也更讨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动力方面,三厢和悦轿车有1.5L的两个不同版本,它们分别是来自三菱的4G15S发动机与江淮自主研发的HFC4GB2.3C发动机,虽然两台发动机的排量均为1.5L,但前者最大功率为103马力,后者则为113马力。
几年时间内,江淮已经形成了由瑞鹰、宾悦、同悦、和悦的乘用车产品线,真真正正开始进军国内乘用车市场。然而想要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站稳脚跟却并不是件容易事儿,江淮由于此前几乎没有涉足过乘用车领域,因此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市场经验都必须从零开始积累,2009年江淮全年销量12万台,一年后销量增涨61.1%,达到创纪录的20万台,位于当年自主品牌销量第7位,对于在乘用车市场起点较低,需要比其他企业付出更多努力的江淮来说,这个成绩的确可喜,2010年12月7日,江淮迎来了建厂以来第200万台整车下线。
不过江淮似乎并不满足在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在不断完善乘用车产品线的同时,江淮也并未停止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2010年3月20日,江淮汽车多功能商用车公司挂牌成立,这家公司隶属于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江淮汽车四大整车事业部之一,主要负责生产中高档轻型客货车、厢式货车及各种专用车辆。
公司成立后不久便推出了首款拳头产品,2010年广州车展上,江淮汽车推出了一款名为星锐的多功能商用车,其中基本型定价为16.8万元,标准型定价为17.8万元,豪华型定价为19.8万元。据了解,星锐商用车出自江淮意大利都灵设计中心,采用了典型的欧系短头宽体式设计,整车内部空间非常充裕,可根据用途进行随意改装,适用于商务接待、通勤旅游、城市物流等各个领域。
与此同时,江淮汽车集团在重卡领域同样有新动作,2010年9月,江淮汽车集团与美国NC2(纳威司达)公司各出资50%,成立安徽江淮纳卡重型车有限公司,设计产能为每年8万台。不仅如此,纳威司达还与江淮签订了发动机合资项目协议,并将Maxxforce发动机品牌正式命名为“迈斯福”,主要在江淮重卡车型上使用。同一个月内,江淮汽车集团还在安徽省蒙城县经济开发区内投资建成了江淮安驰汽车有限公司,作为江汽集团旗下的独立子公司,江淮安驰主要负责生产SUV/皮卡、微货及电动车三大平台的四种产品。
点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