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巨变——写给中国汽车工业60年

2015-08-19 00:59:11 来源:皮卡网 作者:zhenxiao

 

  从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制造厂奠基算起,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过整整60周年。60年风雨,60年奋进。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汽车工业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在曲折崎岖、充满理想和信心的发展征途中,中国汽车业从步履蹒跚到大踏步迈进,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如今,在动荡不定的全球经济格局下,迅速崛起的中国汽车工业格外受到世人瞩目。中国汽车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汽车业界乃至整个工商界刮目相看。

  中国汽车业的巨变,可圈可点,值得惊叹。

  寻求崛起动力

  60年前,中国汽车产量为零。当时,欧美汽车工业发展已超过半个世纪之久,他们曾经把汽车先后用于两次世界大战,但中国人还没有造出来一辆汽车。旧中国留下为数不多的汽车修配厂,是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全部家当。

  1949年10月,刚成立的国家重工业局决定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1950年春,汽车被列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中。在开国领袖们亲手铺开的第一幅工业蓝图里,汽车工业占有重要一席。3年后,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又过了3年,中国有了真正自己制造的汽车!在这样的速度激励下,此后的不长时间里,中国汽车工业边学习边消化吸收边自主创新,很快就培育和奠定了在当时并不亚于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工业基础。

  那个年代造汽车,起步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工业基础薄弱,配套条件缺乏,技术图纸、研发力量完全依赖外方,甚至连如何安排一道制造工艺、如何调试一台仪器设备,乃至如何管理一个汽车制造车间,都需要从头学起。

  当国际环境突然生变之时,中国汽车人发现,在世界汽车工业竞技场上,我们经受着巨大考验。

  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让我们与世界汽车工业的距离越拉越远。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汽车业在艰难中前行。到1978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产品换型极慢,制造能力极弱,卡车缺重型车、少轻型车,轿车几乎空白,零部件基础薄弱,生产布局“散、乱、差”……中国汽车工业陷入严重的困局。

  当时,中国汽车年产量不到15万辆。其中,轿车不到3000辆,全国民用汽车拥有总量不足136万辆,占世界汽车总量的比例为3.5‰,还不到美国的1%。国内主要汽车品牌,如解放、红旗、跃进、上海等,在国际市场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基地——长春、十堰、北京、南京、上海、济南等,全部年产量加起来还不足当时跨国汽车公司一个主力工厂年产量的一半。

  1978年12月,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汽车工业也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打开了大门。

  然而,此时的人们才惊奇地发现,门外的世界早已今非昔比。世界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资本优势、产品优势和管理优势,已经完成了对世界主要市场的瓜分。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比新中国建立初期要严峻得多的竞争形势。

  中国人勤劳、勇敢,更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智慧。引进技术,合资合作,新中国汽车业开始了新的出发。

  从重新引进国外技术生产轻型载货车,到第一家合资生产乘用车企业的诞生;从汽车零部件企业合资合作,到整车企业纷纷引进技术或者合资造车;从原有国企一家独大,到民营企业由小变大;从在国内计划配置销售汽车,到汽车走入家庭乃至走向国际市场;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造车,到研发创新打造一个个自主品牌……

  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没有阻滞中国汽车工业前进的步伐;所有的外部压力,都没有减弱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决心。当中国汽车工业崛起成为事实的时候,我们收获的不只是汽车大国的地位,更有丰厚的精神财富。

  适逢历史机遇

  世界工业发展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工业的崛起,都不是偶然事件的天赐,它一定是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人们坚持发展的能动性相互结合的必然结果。其内在的逻辑是,客观条件提供机遇的基础,能动性提供抓机遇的动力。

  中国汽车工业也不例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十分重视汽车工业的发展。

  共和国的旗帜在天安门广场刚刚升起,毛泽东同志出访时就提出了我们也建“这样的汽车厂”的设想。随后没几年,他亲笔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奠基词。

  1978年底,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世界之窗向我们打开,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果断批示:汽车工业“合资经营可以办”。

  几十年里,中国汽车业一次次感受到了共和国领导人的关怀,以及政府的强大能动作用。即便是在“文革”期间,二汽建设也牵动着国家最高决策层的目光。在国家后来的“五年计划/规划”中,“汽车”、“交通”总是作为关键词存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这些关键词的重复中逐渐形成。

  这种巨大的能动作用,还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上。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曾经有几次具有“大动员”色彩的重大事件:为了建设一汽和二汽,以及后来一些为“三线”服务的汽车工业项目,都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生产要素,全力以赴地为目标服务。

  作为这种制度优势的延伸,以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及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管理政策,大胆突破了欧美日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用看得见的手,有力地掌握着汽车工业的基本方向。由此奠定的汽车工业基础,成为新世纪中国汽车工业抓住新机遇的关键本钱。

  然而真正的历史机遇,却无一例外地来自市场。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的市场,就像一只灵巧无比的手,拨动着存在于它两端的每个人的心弦,调动着不亚于计划经济之手所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为新的历史机遇服务。

  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摸索了数十年的新中国来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无疑是最大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加速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有历史学家说,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机遇”成为世界热门话题。许多有识之士联想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行”的需求必将迸发出来,形成不可阻挡的“轿车进入家庭”的潮流。

  世界汽车市场有这么一个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该国就到了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的阶段。而在20世纪末的中国,虽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东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率先进入私家车普及阶段。

  今天,在人们看来,这个巨大机遇,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艰难奋斗造就的一种历史必然。许多人最初都以为是“梦”,还是在满大街都是自行车的年代,有人产生了轿车进入家庭的梦想。当这个梦想在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身上实现的时候,那些长年游走在世界汽车市场的资本欣喜地发现:中国汽车消费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正在快速缩短。

  于是,在短短十余年,“井喷”,这个形容自然特定现象的词汇,多次被海内外媒体用来形容中国汽车市场。

  机遇的拉动力是强大的。改革开放后,过去请都请不进来的汽车跨国公司纷至沓来,一再复制合资合作的直接投资模式,分别与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本土生产商建立了一批合资公司,陆续带来了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一时间,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共同关注的战略要地。

  机遇,同样给我国自主汽车企业带来无穷活力。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我国汽车企业彻底摆脱了封闭、停滞状态,在技术创新、配套体系、企业管理、制造能力、市场营销等方面,不仅全面实现了市场化,而且不断提升着国际竞争力。中国一汽、上汽集团、东风汽车等一批集团公司脱颖而出,陆续跻身世界500强;奇瑞、吉利、福田、宇通等一大批后起之秀脱颖而出,自主能力全面增强,与世界跨国公司的距离逐渐缩小。

  实现产业梦想

  60年盘点,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新中国汽车业做过贡献的一代代汽车人。

  拂去战场的烟尘,为了一个崭新的事业,他们不计劳苦开始了又一次创业;跨出校门,离家千里,他们踏上了职业生涯的历程;抱着理想和希望,默默无闻,他们献身于新中国的汽车业……

  从冬天寒风凛冽的东北平原,到崇山峻岭的秦巴腹地;从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到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原,新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一代代汽车人艰苦创业的足迹。

  60年盘点,我们欣然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就令人鼓舞。

  1949年至1977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125.25万辆,只相当于今天一个月的总产量。其中,轿车只有1.22万辆,只相当于现在一两天的总产量。2008年,中国千人汽车拥有量50辆左右,而在1977年,这个数字是1.3辆。从2006年开始,轿车产销量在中国汽车总产销量中的比例已超过50%。更令人称奇的是:2002年至2008年,中国汽车年产销总量相继跨越300万辆、400万辆、500万辆、700万辆、800万辆和900万辆大关,几乎是每年跨越一个百万辆台阶,年均增长率高达25%。在全世界汽车市场大萧条的2009年,中国更是多次创造单月产销量过百万辆的奇迹。从2009年起,中国汽车(新车)产销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去年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比十个韩国的汽车新车消费量还要多。行业人士预计,10年后,中国汽车保有量也将跃居世界第一。

  轿车的迅速普及,大大改善了国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和交通效率,促进了钢铁、石化、电子、化工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汽车工业作为价值链很长的龙头产业、支柱型产业,显现出强大的带动作用。

  在世界汽车巨头的眼里,中国开始变得举足轻重。最近几年,多家世界汽车跨国公司总裁公开表示,在世界上,中国已经成为“无可替代”、“不可忽视的”最重要市场。2009年,在全球汽车业罕见的萧条中,中国市场一枝独秀,展现了一个汽车大国不可阻挡的力量。

  60年,我们还收获了一份特殊的执着精神,那就是开放合作、自主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的壮大,离不开世界。只有开放,才能保持蓬勃的活力。最初,中国汽车包括厂房设计图纸都是外来的。即便在“封闭”的特殊时期,中国汽车人也保持着与外部汽车世界的接触。改革开放后,各种合资公司、独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开放,给我国汽车人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机制,使我们在短时间内走过他国长期探索出来的路程。

  同时,开放,带来的还有无情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压力面前,中国汽车业始终保持着自主发展的动力。自主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只有自主发展,才能在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

  “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这是几十年来中国汽车人的深切体会。

  于是,面对环境、能源的压力,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中,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成为我国现今汽车业发展的主旋律。一大批自主品牌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越战越勇,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开放但不依赖,自主但不自大。于是,在“中国制造”能力稳健提高的同时,我国汽车工业也快速积蓄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力量。

  人们期待着,也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业将会产生一次新的飞跃,从现在的汽车大国变为汽车强国,真正挺立于世界汽车业的先进之列。

点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