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常:中国汽车技术研发还处于跟随学习阶段

2015-07-01 19:34:12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admin

“中国汽车技术研发还处于跟随学习阶段”
——专访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任晓常

■本报记者 吕钊凤 文/图

近日,“2011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际会议”在重庆举行。会后,本次会议主席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任晓常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表示:“中国汽车企业在关键技术掌握上与欧、美、日等成熟汽车市场的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汽车技术研发总体上还处于跟随学习阶段。”
任晓常特别强调,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是汽车核心关键技术,但在噪声振动控制技术研发上,目前中国汽车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与长安汽车联合组建的“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通过开展大量研究工作,推动中国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的进步。


任晓常


《中国汽车报》:目前我国在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怎样?举办这次学术会议对提高相关技术有什么帮助?
任晓常: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是关键核心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汽车企业起步较晚,尤其是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开始注重对汽车品质的要求,国内相应研发才因此得到重视,而国外汽车公司和科研机构则比我们率先起步。
此次承办“2011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际会议”,我们有两个初衷:一是搭建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二是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在噪声振动控制和安全技术研究方面工作的开展。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了解国外研发方向,根据自身需求寻找合作机会,以推动相关技术研发的进步,逐渐赶上国外先进水平。
《中国汽车报》:您认为中国汽车技术研发与国外相比有多大差距?
任晓常:差距肯定存在。我个人认为,目前国内汽车企业的研发还处在跟随学习阶段。中国是汽车大国,但不是强国,主要欠缺的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即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与汽车发达国家都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只是相对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差距稍小。
《中国汽车报》:我们应该如何缩小差距,提高技术水平?
任晓常:我们仍然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提高技术水平。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目前正与德国FEV、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等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合作,通过合作快速提升技术实力。在合作过程中,慢慢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最重要的是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这样才能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当然,技术实力、研发能力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中国汽车报》:在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方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做了哪些努力?
任晓常: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建设。2005年,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与第三军医大学联合成立了“车辆/生物碰撞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006年,长安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大学联合成立了“重庆市车辆NVH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与长安汽车联合组建了“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汽车噪声振动控制和碰撞安全测试分析实验室,在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领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开发出一批高水平产品。
《中国汽车报》:“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的运行情况如何?
任晓常:这个重点实验室有两年建设期,现在还处在建设阶段。在整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长安汽车的优势资源后,我们首先建立了与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相关的实验室。目前,除了已有的实验室外,我们正在重庆北部新区建设一个符合汽车全方位碰撞安全要求,满足从轿车到重型商用车碰撞要求的碰撞实验室;同时也在新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噪声振动实验室。另外,我们正在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要求,不仅要有一流的实验室,还必须打造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当然还要更广泛地与各汽车企业开展的项目合作,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以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推动该领域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的应用。
《中国汽车报》:新建实验室何时投入使用?
任晓常:在我们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仅噪声振动实验室就包括整车半消声室、发动机半消声室、道路模拟实验室、零部件振动疲劳实验室、异响实验室和声品质评价等10个。安全技术实验室除碰撞实验室外,还有各种电子系统的安全实验室。目前,噪声振动实验室和安全技术实验室的总投资已经达到3.5亿元。预计明年上半年,各实验室会陆续投入使用。
《中国汽车报》:作为一家独立研发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任晓常:“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要实现“两台两商两作用”。“两台”就是将研究院打造成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服务平台;“两商”就是使研究院成为汽车研究开发业务链的工程技术服务商,同时选择一些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集成供应商;“两作用”就是作为科研机构,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