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孱弱 中国汽车无望强大原创

2016-01-08 10:21:59 来源:皮卡网 作者:杨再舜

  撰文/杨再舜


  2015年,我国再夺全球汽车销量桂冠。虽然汽车产销量增长率与前几年相比,略有回落,但总体还是呈现出了缓增长的理性态势。


  十多年来,因看好中国整车市场,欧美、日、韩等跨国整车企业与汽车零部件企业掀起一轮又一轮投资狂潮,纷纷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资本,加快战略布局,将战略重点锁定为在中国建立本地化研发中心,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高投入换来高回报。这说明外资企业对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充满信心。


零部件孱弱 中国汽车无望强大


  就在世人关注合资企业整车动态时,境外零部件企业在华纷纷加快了植根地方市场的脚步。康明斯、采埃孚ZF、巴斯夫、博世、德尔福、电装等境外零部件巨头不但在华建立了研发中心,还利用在排放技术上掌控关键性核心,横扫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使这些企业彻底沦为自己的海外代加工厂。境外零部件巨头这种战略布局,不仅使其资本在我国汽车行业的渗透效果越来越好,而且还使其技术与品牌影响力越做越大。而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无论是整车制造产业,还是零部件产业,无不在境外企业精力设计的沼泽中越陷越深。长此以往,中国成为汽车强国的希望将愈发渺小,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科技术含量的汽车大国罢了。


零部件孱弱 中国汽车无望强大


  自从境外零部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起,他们垄断市场,控制核心技术,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关键领域掌控90%以上份额,有时甚至高达100%。


  境外汽车零部件巨鳄借助中国消费水平升级、排放标准升级的东风,在保持原有高端产品市场全面管控的同时,又不断积极开发低成本产品,向中低端市场扩张,全面渗透和控制市场上的零部件供给渠道。此外,在汽车内饰,如座椅(顶棚)面料、车灯、门护板、车窗玻璃等非核心零部件领域,外资比例也在快速提升,实现流水化生产,使得本土零部件企业无法抗争,纷纷沦陷为外资的附庸品和海外“殖民工场”。


零部件孱弱 中国汽车无望强大


  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在科技含量较高的汽车电子产品和电控机械零部件产品领域严重缺乏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甚至为零。


  此外,无论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还是合资汽车企业,都对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观念不屑一顾。即便是有个别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准,但整车企业依然会乐于采用跨国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导致有技术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也会陷入企业生存的困境。


  在高端零部件领域中,中国零部件企业根本无法与国际零部件巨鳄竞争。


零部件孱弱 中国汽车无望强大


  目前,中国自主零部件供应商,绝大多数都已经扮演起外资零部件企业二、三级供应商的角色,这是因为利益最大化才是商人追逐的目标。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在无任何政府政策支持下,只能用有限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维持市场份额,其苟延残喘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零部件孱弱 中国汽车无望强大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I号到国V号的转变过程,整整比欧、美、日汽车发达国家提早了10年以上。而决定压燃式柴油发动机的商用车排放是否达标的高压共轨电喷系统关键零部件,却全部由博世、德尔福和电装等独资外商所控制和垄断,中方根本无法涉及其中。更遗憾的是,甚至在材料工艺、制造工艺等诸多方面都无法克隆和拷贝,何谈超越。这使得国内商用车厂家只能花天价去购买所需零部件,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在华合资或独资的境外零部件企业无一不是赚得盆满钵溢、富得流油。


零部件孱弱 中国汽车无望强大


  跨国境外零部件企业在华采取的战略可以称为:市场本地化、技术控制化和工厂奴役化。这“三化”的形成将彻底改变中国零部件产业的格局。当前,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能够涉足的范围仅局限于汽车小散件以及非核心的电子及整车外包塑料件等,而境外资本零部件企业在资金、技术、规模上则占有明显优势,并在不断开发能满足中国自主品牌所急需的高性价比产品,进一步挤压本土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


零部件孱弱 中国汽车无望强大


  无庸置疑,跨国公司能力越强,对本土零部件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就更大,而一切纵容、不抵御甚至是助长政策,都将成为摧毁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催化剂和助力器,是遏制中国汽车工业只能做成全球最大市场而绝不可能成为世界最强国家的主因。


  “少年强则中国强”,汽车零部件强,中国汽车工业则强。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汽车王国,无一不是汽车零部件的强国。如果在2050年之前,中国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不能成为强国的话,既使能产销一亿辆汽车,充其量也还是一个境外汽车企业的海外代加工厂而已,没有任何值得自豪和骄傲的资本。


零部件孱弱 中国汽车无望强大

点赞21